核心提示:市教委表示,北京将严控共建生数量,要求区县对各学校共建单位数量和接收共建子弟的数量、比例摸底,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共建单位和共建学校,并压缩现有共建生规模。第一次通过共建名额入学的经历,让晨爸倍感欣喜,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晨晨在这所幼儿园上学并不快乐,又为女儿办了转学,转回原来的私立幼儿园。
共建生,作为北京“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种入学形式,已经使用了整整11年。据统计,每年通过“共建”渠道进入重点中小学的孩子,大概会占到总招生名额的10%左右。
同时,“共建生”享有一项“特权”,他们上某个中小学,不受行政区域、学籍、学生实际居住地、户籍的任何限制。
共建生曾被制度化
2003年3月13日,在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的《关于做好2003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出现了“学校可以按报经区县教委批准的名单接收‘共建’单位的职工子弟入学”的表述,共建生得以制度化。
所谓共建,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的方式,与知名学校建立关系,员工子女可直接入读这些学校。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弥补基础教育资源的匮乏,逐渐建立起共建生制度,近年来,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势。
共建生也分三六九等
近年来,共建生多到了也得分三六九等。一所重点学校的共建单位,多的可达几十家,鱼龙相较,实力不足的共建单位就成为“陪着玩”的角色,而某些拥有强势资源和背景的单位却保持着与四五所重点学校的共建关系。
据业内人士透露,共建分为 “大共建”和“小共建”,所谓的“小共建”,多为强势部门,这些部门的共建学校,对其子弟都是一比一的录取,每年有多少孩子都可以进去,100%录取。
而“大共建”的单位职工,入学的几率就远远小于“小共建”的单位,不但需要考试,还需要“拼爹”。拼爹的筹码是家长与单位工会或者“共建办公室”负责人的关系和自身在单位的地位,“至少也得是个中层干部,而且最好不要遇到同单位职工结婚生子上学的高峰”。
从2010年起共建生开始“收口”
一般而言,参与共建的学校都是北京最好的中小学。学校也从共建单位处获得不少回报,比如提高教师的待遇,借助共建单位的资源搞活动。
以城区一所知名中学为例,该校每年暑假都要举办一次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也针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校长提供培训,参与培训人数多达五六百人。该培训所选择的地点,就是由学校一个共建单位免费提供。
“共建单位可以给学校提供很多便利,有些事情不是你有钱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有共建单位这层关系,就很容易搞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共建学校提供学位,共建单位提供便利, 从历史上看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招生形态。从2010年起,市教委已三次发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对共建生做出规定,明确释放出共建生“收口”的政策信号。
文/本报记者 安苏 制图/王慧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单页阅读 |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