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张拼版照片为未经清洗的石刻(左)和经过清洗处理的石刻(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其地表124件唐代石刻气势磅礴。但据文物保护专家介绍,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风雨侵蚀,许多石刻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地衣、藻类菌群、霉菌等生物菌群。这些生物菌群在文物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长,加速了文物变色及表层风化,对石刻造成严重危害。
12月4日,游人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石刻前参观。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其地表124件唐代石刻气势磅礴。但据文物保护专家介绍,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风雨侵蚀,许多石刻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地衣、藻类菌群、霉菌等生物菌群。这些生物菌群在文物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长,加速了文物变色及表层风化,对石刻造成严重危害。为保护乾陵石刻,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采取无损、安全的清除方法,对乾陵3件石刻进行了清洗处理,去除其表面具有危害性的生物菌群。这一项目于2009年完成后,有质疑认为“洗”后的石刻与周围未“洗”的石刻相比,显得太白太新,缺少了文物的历史沧桑感。文保专家称,考虑到游客对文物的审美要求,并未对更多石刻进行清洗处理,目前“生物菌群”的侵蚀在尚未清洗的石刻上仍普遍存在。
高清推荐:
原创推荐: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单页阅读 |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