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不断有奢侈品牌撤出外滩某号的消息传出。上海花大力气重修的外滩、一直被传要改造的淮海路东段上,一个个空铺像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望向街上的人流。这些沿街商铺的不景气,与奢侈品行业的下滑有着密切关系。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今天的奢侈品牌不再需要外滩的广告效应,而是变得更加务实,追求真金白银的销量。而外滩、淮海路传统核心商圈由于缺少统一规划,交通不便等原因,始终不能给商家带来满意的客流量。
林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商场对品牌收取的通常是固定租金,或按销售额扣点计算。一楼二楼的大品牌一般不对外公布销量,交固定租金,而更高楼层的小品牌,就要看业绩表现了。品牌大多采取务实的态度,如果持续亏损,就会选择关店,死撑的情况并不多见。
高纬环球4月份发布报告称,传统百货销售额同比增长自2012年以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某些百货商家销售额同比出现负增长。
高纬环球上海研究部经理陈妍斐透露,淮海中路街铺租金从去年高峰时期的60~70元/平方米·天已经跌至目前的50元/平方米·天,降幅约20%。外滩地面首层租金也较去年下降5%~10%,目前为30~35元/平方米·天,南京路租金在近期也出现轻微下滑,降幅为2%~3%。相比之下,核心区商圈中徐家汇和陆家嘴租金较为稳定。
尽管奢侈品计划搬离外滩、淮海路、南京西路等地的部分街铺,但这些区域从来不缺愿意入驻的商业业态。
高力国际华东区商铺服务部董事洪淑慧透露,目前在外滩等地区出现的商铺空置现象,仅存在于一楼的底商,二楼以上的高端餐饮基本还是满租的,并且后面还有一大批品牌等着入驻。该机构认为,外滩未来会更加适合做诸如艺术品、高端定制等业态。只不过,业态调整能否被业主接受,是一个问题。因为相比奢侈品,上述类型的业态能接受的租金要略低一些。
相比外滩,淮海中路的转型方向更为明确。餐饮和快时尚是目前对商场贡献最多的品类。高纬环球零售商租户代表团队亚太区董事宁孝言认为,2014年,开实体店最为积极的是H&M、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这些品牌进入中国较晚,现在还处在扩张阶段。
Zara、H&M等由于适应的消费需求更广,在这个区域也能有很好的业绩。出乎很多人想像的是,这些店铺的货品售价并不高,但能承受的租金却不低。
除了快时尚,咖啡馆、西饼屋等西式餐饮的商店,也能成为淮海中路上街铺未来的主力租户。
在行业下滑形势下,商铺两极分化加剧,经营不善的商铺首先面对的是租金的下滑,然后是关店,甚至空铺。淮海路上的皮具品牌Lancel就在今年关掉了门店,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内衣品牌古今。而那些表现较好的商铺则受到了品牌更多的投入。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公司副总经理、商铺部董事朱兆荣指出,盘活包括外滩、淮海路在内的商铺,最需要政策的放松。由于受到一系列限制,目前包括银行在内的一些业态尚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铺的出租。
资源稀缺物业受影响不大
此前,因看中淮海路和外滩的商业价值,诸多开发商和百货商场依靠持有核心地区的商业地产,获得了租金和物业增值的双重收益。不过,眼下有观点质疑,在品牌大面积撤离的背景下,这些物业的价值会不会迎来拐点?益民百货、新黄浦、香港新世界、阳光新业等企业,会不会因此番奢侈品牌的大面积撤离而遭受账面和实际的双重损失?
在淮海路及外滩拥有物业的上市公司众多,其中不乏一些老字号国企。如益民商业集团,旗下拥有18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地产,涵盖商铺、办公楼、酒店等,其中在淮海路商业街就有近10万平方米;阳光新业旗下上海阳光新业中心位于淮海路商圈的核心位置,总建筑面积约为17500平方米;新黄浦旗下位于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商务区的浦江国际金融广场,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外滩、淮海路上奢侈品牌的撤离,对开发商和业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一方面,奢侈品业态在相关企业整体业务中所占据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的物业本身属于稀缺资源,长远来看还有升值空间。
据了解,商家的集中撤出,租金成本过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品牌撤出之后,这一地段的租金未继续上涨。
以几个企业为例。数据显示,2014年中期,租赁业收入仅占益民集团总体收入的5.71%,房地产出租占新黄埔整体收入的比例为7.91%。此外,阳光新业的商业出租今年中期收入为1.13亿元,占比为46.11%,尽管比例并不低,但涉及到上海的项目占比并不高。
上海商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表示,淮海路以及外滩租金下跌实属正常,“原来炒得太高”。虽然位置很好,但受电商冲击以及众多购物中心的分流等,眼下“生意不好做”,租金下来对物业的商业经营反而是有利的。
齐晓斋指出,物业的价值和供求也有关系,而稀缺资源总是不缺乏需求的。长期来看,企业并不存在收益上的隐忧。
业态布局需重视配套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淮海路中段为例,此前即便租金再高也仍是一铺难求,如今出现 “空铺潮”,一方面是因为高租金正吞噬着实体零售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因为淮海路多年来商户组合没有规划、餐饮配比不够、停车位欠缺等“硬伤”。
据了解,针对这一现状,原先被定位成 “香榭丽舍大街”的淮海路也开始放下身段,走起“亲民路线”。
目前来看,“亲民路线”已有成效。今年6月,继阔别淮海路12年的老大昌西点旗舰店复出后,6月,淮海中路靠近成都南路的哈尔滨食品厂旗舰店也重新开张。
业内人士表示,餐饮业将是淮海路接下来着力引入的主要业态之一。高纬环球报告显示,2014年二季度,餐饮仍是购物中心创造营收的主力。以淮海路为例,将于年底开业的阳光新业购物中心内,餐饮占比预计接近总面积的50%;香港广场在舒适堡健身中心租约期满后将迎来大面积租户整改,5000多平方米新增空置面积中餐饮企业将成为主要租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在闻名遐迩的淮海路上,颇具历史感的“妇女用品商店”和瑞士顶级名表的专门店相距不过百米,一些老字号的快餐店也夹杂其间。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老字号”回归只是权宜之计,商业业态早晚是要调整的,因为做餐饮有一个问题,终究会影响到周边的住户。不过,咖啡馆、甜品店等问题不大。从上海的主要消费人群来看,年轻人比较多,做一条年轻、时尚的商业街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业态成功后,人流量加大,租金也可以上去。”该人士说。
除了淮海路,外滩也在逐步转型。高力国际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可能一些零售、高端会所、餐饮、定制服务等比较适合这里。”做商业和品牌需要集聚效应,就外滩来看,未来零售业会朝两边发展,而中间那部分会更多地引进高端定制服务、餐饮等业态,两端和中间轴线可以形成互动的业态。
相关资料显示,餐饮在上海购物中心的比例一般在15%~20%,但最近部分购物中心的餐饮租户占比已提高到40%。 每经记者 卢曦 杨羚强 王敏杰发自上海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单页阅读 |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