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今清华大学确有“退出制”——方艳华老师被转岗、闫浩老师被离开,表面看,这是一种进步。
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据悉,方艳华被转岗的消息被外文系2011届毕业班学生庞博偶然获知,随后她发起一项调查活动。五天里,帮助方艳华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据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打破教师终身制,要建立起教师退出机制,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力与活力。如今清华大学确有“退出制”——方艳华老师被转岗、闫浩老师被离开,表面看,这是一种进步。可为何引来的不是点赞,而是学生的反对、公众的质疑呢?
要审视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两位老师。方艳华老师,被不少毕业生亲切地称之为“小方姐姐”,她的英文写作课在清华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学生评论其课堂为“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这样的老师被转岗,有50多名毕业生来信请其留任,便不足为奇。至于闫浩老师,他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同样赫赫对、公众的质疑呢?
要审视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两位老师。方艳华老师,被不少毕业生亲切地称之为“小方姐姐”,她的英文写作课在清华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学生评论其课堂为“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这样的老师被转岗,有50多名毕业生来信请其留任,便不足为奇。至于闫浩老师,他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同样赫赫有名,他被学生称为“清华第一助教”,学生评价其为“少有的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可以说,这些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他们的非自愿离开,遭遇舆论的质疑便不奇怪。
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也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这样的好老师,清华为何不再续聘呢?因为清华1994年就出台了“非升即走”政策,后来转变为“非升即转”。这项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就是要督促教师上进,但确有误区,那就是“唯科研是论”。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又陷入“唯论文是论”的尴尬境地。据记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查询结果,近5年来,方艳华和闫浩均未有论文发表。由此可见,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下,两位老师被“解聘”,确是有据可依。
不过,这“据”有可商之处。不可否认,对高校教师而言,科研能力很重要,但教学能力也重要。清华大学“解聘”教师遭网友和学生的反对,再次见证“重研轻教”需要转型了,这不仅是民意的呼声,更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的必须。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除却对科研能力的认定外,教学能力的认定、学生的认可等,都应该包含在内。(龙敏飞)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