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中山大学三年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居全国高校第三

字号: 2014-01-28 11:52

核心提示:刚刚过去的周末晚上十一时,七楼西端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中山大学化工学院苏成勇教授还在与研究生讨论试验、修改论文。

寒假的中大校园,显得格外静谧幽雅。树木掩映的丰盛堂化学楼,还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刚刚过去的周末晚上十一时,七楼西端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中山大学化工学院苏成勇教授还在与研究生讨论试验、修改论文。

半月前,苏成勇教授的“纳微配位空间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组装行为及构效关系”项目,以及理工学院沈培康教授的“纳米电催化能源材料的功能定向制备和协同效应机理研究”双双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至此,中山大学已连续三年,每年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省获得的该奖项的60%,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创下广东历史纪录。

营造“人心向学”氛围

“长江学者”刚来三四年没出成果,领导劝她别急

近几年,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呈加速增长趋势,中国大学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才“抢夺战”。中大除了抢抓机遇,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还营造一种独特的自由宽松和“人心向学”的学术氛围。

近年来,中山大学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人心向学”等办学核心理念,强调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是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领袖型精英人才培养的关键基础,将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视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从而形成了学校各项工作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共识。

为建设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制度,中大尊重学科与个体差异,给予优秀人才免于每年的年度考核,“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破除急功近利、唯论文是举的评价考核模式,为“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优秀拔尖人才潜心治学留出充分空间。

中大生科院的施苏华教授就是一例。施苏华研究红树植物已有十多年了,十余年来带领团队几乎将世界上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踏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甘坐“冷板凳”潜心治学,解决了红树林研究领域长期探讨的难题,最终获得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庄诗美教授,2002年归国落户中大。然而,来中大的头三四年,她的主要工作是建实验室、建技术平台,什么成果也没出,心里非常着急。但学校和学院领导一直安慰她:“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科学研究要出成果需要时间,别着急,注意保重身体。”这让庄诗美很感动,她说,正因为有这些理解和支持,有中大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静心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厚积薄发,近五年,庄诗美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高水平的论文17篇。

前瞻布局战略性领域

用政策“指挥棒”引导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为什么中大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呢?

中大相关负责人向笔者揭开了“秘密”:从“十五”开始,中大的科技工作理念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提高学术水平与服务地方经济并重”,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学校的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展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

为形成中大优势的科技布局新面貌,中山大学主要在国家需求导向的重大领域、中大特色优势的科技前沿领域、谋求未来新生长点的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领域等方向上布局。无论是人才计划申报,还是科技奖励组织等方面,均挖掘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前瞻谋划,注重“人才—项目—奖励”的对接,提高学校在科技人才、成果奖励方面的资助率,抢占优势领域的战略高地。

除了前瞻布局,中大还花大力气“走出去”,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近几年,中大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步伐,至今已与218个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此外,中大还树立了多个品牌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理工科的学术大师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医科的科技节等,大力推进学校的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人才“引育并举”

为科技人才“量体裁衣”,政策引导人才出成果

在中大,人才工作被视为大学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引进上,中大党政主要领导都会亲自抓,校内还流传一句话:“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这也正是中大的人才工作要求。

这几年,学校通过“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吸引汇聚了大批英才。在科技人才培育方面,中大设立四个层次的系统的人才培育计划:博士启动计划、青年教师培育计划、青年教师重点培育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中大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8人,接近全省的一半,在全国高校排第8位。在政策引导上,目前学校各部门达成共识,协同出台相关的人事制度、科技政策等,全面引导教师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推动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上台阶。

不仅如此,中大对于青年教师和可能“冒”出的人才格外厚爱。在中大科学发展研究院基础处,有一份人才库、专家库和成果库名单,并定期进行更新。近年来,凡是有潜力获得国家杰青、优青,以及能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的科技人才均悉数上榜,学校还会重点跟踪服务,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将其培育成为学校科研中坚力量。

中大理工学院杨国伟教授团队荣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早在2002年,杨国伟教授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被引进到中大工作。从此在学校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工作,2005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成为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杨教授在中大的成长,与学校的一系列人才引育计划分不开,而这样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组建,也是中大近年在科技上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支撑。(记者 雷雨 通讯员 黄爱成)

Tags:高层次,庄诗美,向学,学术,中山大学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今日热点

本周排行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