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扎克伯格认为把自己称为“盖茨第二”实在太过愚蠢,虽然他们都痴迷电脑,都在19岁创业,都就读过哈佛大学并且选择了辍学,但扎克伯格表示,“成功有时只是一个意外,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做一款手机呢?假如扎克伯格来到中国,根本不需要像警惕Twitter一样对待新浪微博。
一定程度上,基业长青对商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由职业经理人操控或者缺乏卓越领导者的企业,往往容易掉进眼前利益的泥淖。所以,柳传志推崇“家族式企业”,贝佐斯认为电商是长跑而非冲刺,马云、任正非拒绝空降CEO……
Facebook同样需要扎克伯格。但当Facebook在纳斯达克敲锣上市之后,扎克伯格激动人心的故事就已经收尾了,他以后要做的,就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继任者正在做的一样,努力使Facebook走的更远。随机应变、灵活转身对于这些庞大的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外部环境总在不断变迁,傲慢的代价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敢尝试。
就像所有成功故事所讲述的一样,人们的印象中Facebook轻而易举的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睐,除了几个尚未允许其进入的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轻描淡写。最初,Facebook在社交媒体行业的主导地位仅限于英语国家。在非英语国家,这一地位则被当地的同类网站所取代。在上市之前,Facebook为了打破语言障碍,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全球化道路。
2011年,Facebook在欧洲攻城略地,相继击溃了荷兰的Hyves、德国的VZ Netzwerke。其中,Hyves首席执行官马克·德弗里斯表示:“使用我的平台无法与其他国家的朋友联系。在全球的网络世界里,我的网站只是个小公司,永远不能与国际化公司相竞争。”
失意者的唏嘘为扎克伯格的大事业做了很好的反衬,《名利场》杂志把扎克伯格称为“新凯撒”,意为他用Facebook接管了一个时代。根据Facebook公布的财报,其在201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完成净利润3.33亿美元和4.25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是Facebook的主要盈利部分,第三季度这一数字为18.0亿美元,移动广告带来的营收约占49%。另外,付费业务和其他服务费营收为2.18亿美元。
受盈利财报影响,Facebook股价大涨。扎克伯格对此很满意,他说:“快十年了,Facebook致力于连接世界……本季度(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强劲,下一阶段发展已经做好准备。未来,我们会把另外50亿人连接起来。”
不过,在连接全世界之前,Facebook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创新困境。
今年夏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来到中国时,有人问他:互联网公司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凯文·凯利回答:“你不能期待一个答案解决所有公司的问题。”他随后说到Facebook,认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如果Facebook不去做更多探索,五年后是否存在都很难说。”
“哈佛辍学学生改变世界”的硅谷传奇还在继续,但剧情恐怕有点让人失望。虽然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开放平台吸引了众多第三方开发商和广告主,业绩上也已经扭亏为盈,但Facebook近来的做法却越来越像一个巨无霸公司的行为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 Poke。在“阅后即焚”图片分享服务公司Snapchat走红后,扎克伯格表示自己很尊重创新公司,他向Snapchat抛出橄榄枝。“郑重地欢迎Facebook,”Snapchat创始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有点像苹果曾经在报纸上说“郑重的欢迎IBM”的论调。据称,扎克伯格开出的报价超过Facebook收购图片应用Instagram时的筹码——10亿美元,但却遭到Snapchat CEO斯皮格尔及联合创始人鲍比·墨菲的拒绝,理由是Snapchat不需要这样的快速支付、对此收购不感兴趣。
故事还没完,扎克伯格亲自带队,用了12天时间迅速复制出了名为Poke的同类型应用。讽刺的是,凭借Facebook的影响力和“人口红利”,Poke最初确实很快就登顶了iOS热门应用,这也让扎克伯格开始忘乎所以的炫耀自己团队的执行力和“黑客精神”。但好景不长,由于并没有像Snapchat那样掌握“如何在人们的分享欲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所以这次不得要领的抄袭最后惨淡收场。
与此类似,Twitter推出短视频社交应用Vine之后,马克·扎克伯格也决定在被自己收购的拥有1亿5千万用户的Instagram中添加短视频应用Instagram Video。结果证明,把视频和图片放在一块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收购和模仿的商业逻辑并不见得行不通,对扎克伯格来说,难题在于如何让这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公司摆脱创新困境、并且保持活力继续增长。
Facebook的明天
Facebook现在把自己称为“移动先行,移动最佳”的公司。未来能不能延续传奇,一向中庸的Facebook如何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时代保持地位,扎克伯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有一位名为Eric Jackson的评论家认为,Google和Facebook将在5到8年内不再风光甚至彻底消失。Google和Facebook分别属于Web 1.0和Web 2.0的产物。就像Google费劲脑汁都难以在社交上超越Facebook一样,Facebook也将很难应对未来的对手。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扎克伯格会坐以待毙吗?
早在2008年,Facebook就推出了自己的iPhone应用,不久后又推出了Android应用。Facebook在向第三方开发商和广告商开放了自己的API接口之后,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第三方应用可供用户使用,在收入最高的IOS应用中,很多都与Facebook进行了整合。
视频分享应用Viddy和SocialCam在与Facebook的时间轴整合后,活跃用户量迅速上升,跻身到了免费应用的排行榜前列。这只是Facebook移动流量效应的一角。那么绑定第三方应用对扎克伯格来说有什么好处?首先,用户账号的Facebook时间轴上会显示来自绑定应用的新鲜事,从而带动网站的流量,提升广告收益;其次,Facebook会搜集这些用户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数据库,增加广告推送的针对性。当然,零成本俘获了如此数量多的用户后,对于推广自家的应用来说自然也十分有利。
2011年,Facebook的CTO Bret Taylor信誓旦旦地说:“Facebook无意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但仅仅过了8个月后,Facebook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自己的应用中心——“App Center”。众所周知,Facebook超过80%的收入都来自广告。为了改善单一的收入渠道,利用数亿用户群搭上移动互联网的便车看起来是个好主意。在此基础,Facebook还瞄准了移动支付业务。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单页阅读 |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