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们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但一无所获。”说起近期关于珍稀鱼类中华鲟的专项调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的失望溢于言表。找不到幼鱼踪迹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的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我们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但一无所获。”说起近期关于珍稀鱼类中华鲟的专项调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的失望溢于言表。
找不到幼鱼踪迹
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的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今年8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启动关于中华鲟的专项调查,这一调查是受中国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进行,重点在于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核查。选择在8月中旬开始,是因为按照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幼鱼将在这一时段陆续进入海洋。
“专项调查覆盖了从宜昌到上海之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江段。”危起伟说,调查分为水路和陆路,两者同步进行。水路调查中,主要采用声波探测的方式;陆路则是通过走访渔政部门及渔民等。两种途径的调查均显示,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
未发现自然产卵迹象
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段中华和同事曾在长江宜昌段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监测。
“监测的目的在于了解葛洲坝下中华鲟传统产卵场内中华鲟的自然产卵情况。”段中华说,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在11月下旬。
与他一起参与监测的,还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但从10月31日至12月28日,监测人员始终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
“这是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刘志刚说,中华鲟属于洄游鱼类,其产卵场原本分布在金沙江下游,1981年实现葛洲坝大江截留后,野生中华鲟逐渐在坝下数公里江段形成新的产卵场。
专家初步判定,野生中华鲟未自然产卵的主要原因是水温状况。中华鲟产卵的适宜温度一般不超过20摄氏度,而由于上游众多水库的滞温效应叠加导致水温不能正常下降,2013年11月至12月,宜昌江段的水温长期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
“产卵期中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这次专项调查中也没有发现幼鱼踪迹,可以确认,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危起伟认为,“没有自然产卵,意味着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对症下药”保护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野生中华鲟基本上呈现“每十年下降一个量级”的趋势,总体数量已从几千尾减少到百尾左右。
危起伟认为,导致野生中华鲟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大量水电工程建设,破坏了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长江沿线的化学污染加剧,使得中华鲟非正常死亡增多;人类捕捞行为,极大影响了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正常延续。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为避免野生中华鲟种群灭绝,必须“对症下药”,强化监测与保护工作,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努力为野生中华鲟创设良好的繁育以及生存环境。
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进行中华鲟保护工作。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说,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5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野生中华鲟种群是长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危起伟忧心忡忡地说,“眼下已到了保护野生中华鲟种群最为关键的时期。”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