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频道 大众消费 正文

处暑养生重在养阴护阳 暑气余热护脾阳

字号: 2014-08-30 09:34

核心提示:伴随着几日高温,我们度过了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介绍,“处”即躲藏、终止之意,顾名思义,处暑有暑天将近结束的意思,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因处暑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故处暑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

伴随着几日高温,我们度过了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介绍,“处”即躲藏、终止之意,顾名思义,处暑有暑天将近结束的意思,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因处暑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故处暑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

暑气余热护脾阳

此时三伏接近尾声,“处暑寒来”,暑气渐退,秋意渐显,正是“争秋夺暑”之时。但岭南天气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甚至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之意。故顾铁卿在《清嘉录》上是这样形容处暑的:“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再历十八天的流汗日而始凉。但毕竟炎热天气已接近尾声,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白天酷热,夜间凉爽,秋燥也越来越明显,而因暑热余气,秋分以前以温燥为主。

处暑节气,依照自然界的规则,阴气外显、阳气敛藏,因此,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之力而内收贮存。而秋冬阳气的潜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来年春夏阳气的升发舒展,故要注意保护阳气。

林嬿钊说,正是因为阳气的潜藏,人体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将夏季的“夜卧早起”的习惯改为秋季的“早卧早起”,争取晚上亥时至子时间入睡,即晚上10点到11点,尽量避免迟于子时睡觉。夜眠时注意控制空调的温度和风扇的风力,此时夜间渐凉,可尽量不开空调或风扇。夜寝还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在饮食方面,林嬿钊建议要注意勿再“因暑贪凉”,脾脏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生冷生湿,生寒肯定会伤脾阳。

秋燥时节养肺阴

秋季燥邪当令,处暑以温燥为主,人们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嗓痛,口渴心烦等症状。燥易伤阴伤肺,故需适当补充水分。秋季喝水也有讲究,以少量频次,甜咸搭配为宜,因为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盐可减少体内水分流失,而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润肺养阴的作用,“朝朝盐水,晚晚蜜糖”可谓秋季的饮水养生之道。

以上是秋季总的饮食原则,由于岭南地区的处暑节气仍雷雨较多,湿气未散,因此,这个节气的养阴不宜滋腻太过,润燥时可适当佐以辛润之品,如萝卜猪骨汤、银耳杏仁汤等都是适用于本节气的调养膳食。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通讯员 宋莉萍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Tags:脾阳 处暑 养阴护 暑气 余热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今日热点

本周排行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