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物:刘阳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圆明园展览馆,一对汉白玉翻尾石鱼静静地躺在展厅中央。
在圆明园展览馆,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刘阳向参观者介绍他在西单横二条找到的圆明园大水法汉白玉翻尾石鱼。本报记者 饶强摄
人物:刘阳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圆明园展览馆,一对汉白玉翻尾石鱼静静地躺在展厅中央。参观者们并不知道,这对石鱼曾经流落民间近80年,寻回它们的是痴迷圆明园足足20年的刘阳。
“80后”的刘阳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13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圆明园,本以为园子里就是几块大石头,参观了才知道,圆明园居然有那么厚重的历史。”他回忆说。
从此,怀着对圆明园的浓厚兴趣,刘阳几乎每个月都骑着自行车到圆明园转悠,用父母给的零用钱买来大量关于圆明园的书籍细细阅读,还时常按照书上的线索走街串巷,寻找圆明园散落文物的踪迹。
石鱼的发现,就是在胡同里溜达出来的。那是2006年春天,刘阳偶然经过西单横二条的一个四合院。凑巧的是,平日里紧闭的宅院大门正好开着,不经意的一扫,就这样与门内的一对石鱼打了个照面。“当时只觉得是个老物件儿,并不知道石鱼跟圆明园有关系。”
2006年底,刘阳看到一个法国传教士上世纪20年代拍摄的两张老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似曾相识的石鱼让他想起了春天的“惊鸿一瞥”:大脑袋,有点像胖头鱼,尾巴是翻卷过来的。独特的造型跟四合院里的石鱼很相似,有没有可能就是同一对呢?
刘阳又一次去了西单横二条胡同,反复观察、对比,研究更多资料,最终确认,这对石鱼就是老照片中的石鱼。这让他兴奋不已,要知道,此前有关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记载中,从未出现过这对石鱼。
意识到老照片作为史料的重要性,刘阳一口气把此前零零散散翻阅过的圆明园老照片整理了一遍,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更多、更清晰的老照片:翻拍国外出版的画册、从潘家园“淘宝”,更多的是直接购买。可老照片不像书籍,想买就能买,“1949年之前的老照片数量本来就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拍摄的,如今散落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怎么办?年轻的他求助互联网。北京文化网论坛、“孔夫子”等网站以及微博、微信,都成了他寻找老照片的途径。找到线索后,再想办法辗转联系照片收藏者,买得起的就去买,实在买不起,就跟藏家商量能不能复制一份。
有时,网友们也会主动给他提供老照片。一位在论坛里很聊得来的法国朋友,就曾传给他一张珍贵的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而这张照片,是法国朋友在日本一所大学做研究时偶然在图书馆发现的。
如今,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圆明园高清老照片共有300张左右,刘阳收集的就有220多张。其中最早的,是德国摄影师奥尔默1873年拍摄的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照片。
老照片的内容都是以圆明园建筑为主,但圆明园收藏过的文物有哪些、有多少、在哪里,至今没人说得清。北京城里散落的圆明园文物多多少少还有一些记载,可流失海外的文物几乎无迹可寻。刘阳不想放弃,拿出自己的积蓄和有限的资料,赴海外寻觅文物:美国、英国、法国、挪威、日本……每次出国他都用全部的时间泡在博物馆、图书馆,无暇逛景点。
去年,刘阳把已找到的700多件圆明园流散文物结集成《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里面的每件文物都有历史照片、最新照片以及详细的文物流散过程,内容之详实令不少读者动容。“这700多件还只是流散文物中的沧海一粟。”刘阳说。
今年下半年,他计划利用攒了两年的积蓄再去一次法国,继续自己的流散文物寻觅之路。他说:“圆明园曾经是一幅华丽至极的画卷,如今已被历史沧桑撕碎。我想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寻回那幅美丽的画卷。”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