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风险警示机制“抓”住问题产品
0.26%,这是今年1月到5月,北京市质监局“12365”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产品、用品的申诉举报咨询占咨询量的比重。这一数字,已比去年举报信息数量降低了数倍多。
北京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副处长吴宪认为,利用风险监管机制,使行政人员能够从庞杂的数据中“抓”出涉及儿童产品、用品质量安全风险,从而更好地进行监管。
风险不容忽视
据北京市质监局统计数字,与投诉“大户”汽车、手机、电脑等产品相比,去年儿童产品、用品的投诉举报数量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近年来的监管和企业责任意识的落实有着直接联系。去年针对校服的一次抽查,合格率为100%,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吴宪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12365”投诉平台儿童产品、用品投诉举报数据中,申诉2件,举报4件,咨询达到了42件。
儿童玩具、服装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裤子牢度差、鞋底帮开裂、儿童推车有刺激性气味,毛绒玩具无3C认证标志等问题,是消费者举报、投诉的热点。
而家具气味大、甲醛超标,儿童座椅不符合国家标准,玩具无生产厂名厂址、无3C认证标志等项目,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咨询最多的内容。
据质检总局执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查处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有害有毒物质超标、冒充合格产品、缺少3C认证标志的儿童产品,将是下一步开展以儿童用品为主的消费品专项行动的重点。对这些不合格重点项目,将给予重拳打击。
“从目前来看,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外,尤其是欧盟在关乎儿童用品、产品方面的控制和监管较为严格,依照强制性法规,能够对进入欧盟的各类儿童产品设置一个较高的门槛,同时也直接保障用户安全。”吴宪说。他认为,除监管部门在工作职能内加强管理外,国家应从法律法规、特别是标准层面对涉及儿童的产品、用品质量进行全面约束。
风险研判重要
近一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的针对消费者的消费警示、风险警示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填补相关法条漏洞,完善相应标准的风险管理办法,风险警示为消费者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调查数字,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质检总局在“3.15”晚会上对消费者做出的关于儿童勿用激光灯的消费警示引起了消费者父母的重视。在记者调查中,即使已过数月,不少消费者仍对记者表示,非常欢迎及时客观的消费警示。
这也进一步要求,积极运用多方数据、平台,发挥监管者职责,更好地为风险警示“打好基础”。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杨跃翔副主任表示,收集信息、监测舆情是风险警示的前期工作。“通过对相关信息、舆情的研判,以及近段时间内较受关注的重点内容,对消费者做出相关警示与提醒。”杨跃翔说。
“加强信息的收集与研判,是作出合理、客观风险预警最为关键的准备工作。这一工作的信息数据数量巨大、内容复杂。”吴宪说。
据介绍,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例如“12365”投诉举报平台以及质监部门在监督抽查、生产许可、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辅以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和大众媒体反映的质量信息,共同构筑一张庞大的“信息网”。
利用这一信息网,监管部门能够对数据进行研判和审读,评估出风险较为突出的产品。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