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马玲,是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学校特意为这些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孩子们举行的仪式上,葛蓓蓓说,他觉得自己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还是一个几近破碎的家庭和一个2岁孩子失而复得的母爱。今年年初,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被评为“真情天津——2013年度人物”。
中新网天津4月18日电 题: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
记者 张道正 通讯员 王英
十二年,一场关乎生命的接力在天津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心手相传,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选手,是生命的拯救者,也是希望的传承者。19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人数,背后则是19个生命的延续,19个家庭的温度,19个可以渴望的未来。5000份,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载入中华骨髓库的血样,记录着这所校园里点滴热血汇聚的洪流。
作为天津市首家倡导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校,12年的持续不断,12次的集中采样,5000人的采血入库带给这所学校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变迁,是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不变主题。19位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占天津市整体捐献比例的12.5%,捐献比例4‰,远远高于了骨髓移植配型成功在非亲缘之间十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在这些数字背后,生命的呼喊从未停止,呵护生命的温度暖透人心。
捐献姐妹花:“你把这世界最纯真无私的爱给了他”
马玲,是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名学生。2011年4月,她与学校里的另外两名同学几乎同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她要捐助是一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岁男孩。在经历了高配、体检、采集等环节后,马玲体内200ml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以最快的速度输入孩子的体内。
捐献完成后,马玲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但平静的日子却因偶尔寄来的只言片语变得格外动人:孩子已经完成手术,“你把这世界最纯真无私的爱给了他,他一定会好起来的,会去上学,健康的成长”;孩子出院了,“我们会时刻教育孩子,让他记住:他的生命是姐姐给的,让他一生永记姐姐的恩情,知道自己的重生来之不易!”;孩子慢慢恢复了,“姐姐,谢谢你,我又可以去上学了”,信的笔记歪歪扭扭,孩子因为生病只上过一天学,所有的字都是孩子的妈妈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写出来的……马玲说,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够帮助他,我觉得特别幸福。寥寥数笔,写下的却是孩子的别一世界,饱含着生命延续全部的热切和感激。
与马玲同班同宿舍、同年同月生,同年同月捐的史海欣要捐献的是一位来自浙江的七岁小女孩。回想起捐献的前一天,史海欣曾这样写道:说实话有点怕,怕明天出现什么意外,怕找不到我的血管在哪里,怕针头扎不进我的血管里,怕针头中途掉出来,还怕采集了一半,机器坏了,也怕小朋友坚持不到明天。看着血从管子里流出去再重新进入我的身体,带着室内微凉的温度。那些血袋的液体带着我的祝福完成我的使命。如今这两个捐献姐妹花已经快要毕业了,医院繁忙的实习工作里还有着她们更多的使命。
那些爱的方式:增肥女孩的情人节礼物
在杜翠琴的回忆里,“2012年2月14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情人节,在这甜蜜蜜的日子里,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无偿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虽然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是我还是非常开心,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我有史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小杜同学的捐献之路,其实并没有她说得那么简单。高配成功后,因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症的困扰,小杜持续补充钙剂和蛋白质、每个星期都去医院验血才使得自己的血液达标。
得知等待捐献的患者是一位身高180cm,体重70多公斤的男青年,155cm,只有45公斤的小杜为了能够顺利捐献开始了女生们看来难以接受的增肥之路。到捐献前,杜翠琴增肥十几斤,顺利完成了捐献。
如今,这个当初接到配型成功电话激动得手都发抖的小姑娘现在已经走出母校,成为福建省一家医院的影像科医生了。她曾为之努力的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义举不仅挽救了那个素未谋面的生命,也使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加入其中,创造奇迹。
22岁的葛蓓蓓就是这些学生英雄中的一位,平时不善言辞,坚持勤工俭学的他在获悉自己配型成功时,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捐献前,他收到了受捐患者的一封信。那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说自己不怕死,可是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在学校特意为这些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孩子们举行的仪式上,葛蓓蓓说,他觉得自己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还是一个几近破碎的家庭和一个2岁孩子失而复得的母爱。也许只有生命才能延续爱的力量。捐献完成后,葛蓓蓓勤工俭学所在单位的领导端来了热腾腾的鸡汤,那里有爱的温度。
高比例的背后:“勇敢的做自己不会后悔的事”
现在已经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王玮是2012年3月为一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女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已不在校园,校园还有他的传说。
在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后,王玮高兴地向父母汇报,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亲电话里“我们这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大部分都在你身上了”的一句话让他彻夜未眠。王玮在日记写下“自己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如今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陨落,而我却可以使她重新鲜亮起来。如果我由于害怕放弃了,在放弃的那一刹那,我想我会一辈子对那个患者内疚,一辈子对患者的家人内疚。即使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的良心也会受到深深的谴责。”
“勇敢的做自己不会后悔的事”这是王玮做出决定的内心独白,为此他搜集资料、劝说父母,因为时间冲突还放弃了公务员考试。医大的校园或许会永远记得那个三月里奔波的学子,他满头大汗地跑到老师跟前,重复一句不能释然的话语“我不能错过,错过了会一辈子良心不安,因为我错过了行善的机会”。
2012年,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郑维霞配型成功,准备捐献。就在捐献前夕,室友问她,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的决定?郑维霞的回答简单却又深刻“为了心安和责任”。
是啊,为了心安和责任,可以克服恐惧、可以说服家人,可以一个上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看自己的血液循环近30次,只为提取200ml的干细胞悬液,可以为一个从未见过面的人牵挂,可以救人一命却听不到他亲口说出的感谢。但是在这些孩子们看来,他们“收获的喜悦和幸福难以形容”。
已经留校成为辅导员的曹璐回忆自己的捐献过程时谈到了一个细节。在他之前的那位捐献志愿者在采集干细胞当天得知受捐患者已经去世,那是一个年仅六岁的生命。那位捐献志愿者,一个当兵的汉子,留下了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着“你怎么就不能再等我一天”。
被这一幕深深打动的曹璐也在暗中祈祷,希望与他配型成功的患者能够坚持到干细胞采集出来并送到广州的那一刻。曹璐说,如果非要问为什么捐献,那是因为我能救她的命。那是一个身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女患者。如今,成为老师的曹璐也在自己的学生中间传播着无偿捐献的理念,毕竟,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并不偶然的传奇:天医校园里的无声教育
今年年初,天津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被评为“真情天津——2013年度人物”。那些高频数字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什么促使这么多孩子义无反顾的伸出臂膀?是什么让他们勇敢担当、成功捐献,这场生命的接力所铸就的或许不是偶然的传奇。
曾几何时,每一个走进这所校园的孩子都会举起自己年轻的手臂,在希波克拉底广场、在朱宪彝铜像前,在开学时、在毕业季留下自己青春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与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医生的职业教育在此开端,在此凝结。
在繁忙的专业学习之外,医大学子们感受着属于这所校园特有的无声教育。从朱宪彝老校长感人之深的临终“四献”到生命意义展室中漫卷的遗言,孩子们在这里读懂生命的意义;从两立遗书“双捐”的姚进到奉献纪念碑上难以抹去的名字,孩子们在这里感受生命的重量;从SARS肆虐,红区里不灭的灯光到汶川、玉树地震后心手相连的温暖,孩子们在这里体尝生命的可贵;从二十余年走进厂矿、走进学校、走进乡村、走进灾区,走近艾滋病患者、走近孤寡老人、走近患病儿童、走近农民工以及无数次走进、走近的志愿服务中,孩子们触摸生命的温度;从回报社会八次鲜血的赵伟到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丁学博,孩子们领悟生命的可能。
这些关乎生命的教育就是未来白衣天使的医大底色,这些底色在今天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环境中彰显出了医学教育的本质。这些教育的成果或许就是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拥挤的人潮,就是那些义无反顾的面孔,就是同学们穿上白大衣时的感受“选择它,敬畏它,净化它,传承它”,就是并不偶然的传奇。
去年10月,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中马友谊的使者——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2006级毕业生杨永康在结婚典礼上见到了自己捐助的七岁小男孩。这个身体中留着他的血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一起出现在婚礼现场,相信他们的喜悦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因为那里有人性的善良。
今天的天津医大校园内外依然活跃着那些白衣天使、志愿服务者的身影,这或许是这所大学最令人动容的所在。19个孩子的鲜血或许是一个浓缩,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精神传统却已历久弥新的融入这所校园之中,催人奋进,给人温暖。(完)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津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