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频道 健康资讯 正文

PM2.5影响生殖能力?霾对健康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字号: 2013-11-11 14:38

核心提示:“雾霾影响生殖能力”的报道一度登上了“关注新闻”榜首,新闻缘起于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

“雾霾影响生殖能力”的报道一度登上了“关注新闻”榜首,新闻缘起于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与此同时,华东地区一位八岁女童患肺癌被指也与雾霾有关,霾对人体健康伤害究竟有多大?国内有没有相关的研究?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调研员宛悦:“不同的部门拿几百万到上千万元的项目,但这些研究都不成体系,是零碎的东西。最终到了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时候,才发现很多数据是没有的。拿不出自己的数据,就只能用别人的数据。”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围绕降低大气污染物的强度展开,但对于绝对值的下降缺乏有效措施,有关部门畏难情绪明显,关键还在于科技支撑不足。”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研究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方面,各种渠道、基金应给予更多支持。科研要始终走在行动的前面,反映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背景数据

20%的肺癌死亡与PM2.5有关

在PM2.5浓度为670微克/立方米的空气中呼吸一天,相当于吸一支烟。你可以选择不吸烟,却很难选择所呼吸的空气。

今年3月,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显示,2010年中国因PM2.5导致123.4万人早死。其中,20%左右的肺癌死亡和40%左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与PM2.5污染有关。

大气污染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类似的研究数据在科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我国,这种争议不仅表现为对该领域宏观性研究的缺乏,还在于既有的研究结果往往限于学术范畴,不对公众公布。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介绍,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肺癌发病率与空气污染程度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只要空气质量差的那个礼拜,医院门诊的呼吸道系统疾病都是明显高发的。这迫切需要不同学科紧密合作,以阐明这些污染物的危害。”

焦点事件

PM2.5影响生殖能力?

绿皮书据何得出“雾霾天气影响生殖能力”的结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绿皮书副主编庄贵阳表示,绿皮书里介绍了雾霾天气的各种影响,“关于对生殖力影响,我们引用的美国环保署2009年发布的《关于颗粒物的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中相关结论。”他表示,由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是绿皮书的主要研究方向,所以他们并未就此成立研究小组。

美国环保署这份报告分别就空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短期影响进行了研究。除了对生殖的影响,还包括提高死亡率,加重慢性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以及改变免疫系统的疾病等。可以看到,对人体研究还没有足够的大样本、长时间证据能证明对生育有一定影响,但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动物,长期暴露在浓度水平较高的空气污染物中,是会对未来的生育能力有影响。

报告提到对生殖力影响,还包括对生育力、婴儿早产率、婴儿低体重率、婴儿致畸率的影响。“雾霾影响生殖能力”结论是否普遍适用于亚洲人?庄贵阳表示:“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比较长时间客观的大样本研究,有待于未来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而当记者疑问为何至今还沿用2009年的研究报告时,庄贵阳说:“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这方面最新的研究结果了。”他呼吁,卫生部和环保部门应该尽快将相关研究纳入视野,并及时公布现有研究结果,保证大家在这方面的知情权。

专家声音

相关回应

我国环境健康研究“走不到那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带领团队在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我国17个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调查。该研究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研究。

阚海东团队的观察和研究证实,颗粒物PM值无论对人的死亡,还是对心血管、呼吸道疾病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他们还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健康危害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如乌鲁木齐、兰州等西北城市PM2.5污染水平较高,但单位污染物浓度的健康危害相对较小。“我相信这跟颗粒物不同地区的成分、来源有很大关系。”阚海东说。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是个统称。其组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颗粒物上还附着其他物质。环保部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白志鹏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实际上,PM2.5浓度值不完全反映健康效应。如化学材料燃烧产生的PM2.5毒性最大,自然燃料产生的毒性相对小。PM2.5成分不同导致健康效应也不同。

白志鹏还表示,PM2.5健康效应,还与人的暴露情况有关。但是,目前我国研究颗粒物对人健康影响时,较多考虑的是颗粒物质量和浓度,“还走不到那一步”。

专家观点

我国急需大气污染前瞻性

10月17日,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污染的空气被确认为“一类致癌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PM2.5标准,是根据美国6大城市和欧洲研究总结出来的。但在我国空气高污染情况下,公众健康的风险系数究竟如何?我国空气污染健康危害是否存在区域特征?长期在较高污染条件下生活,跟非长期在污染条件下生活的人群相比,耐受力有何不同?她认为,上述疑问都还没有确定答案,“我国必须加大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力度,以解答上述疑问”。

阚海东非常赞同唐孝炎的说法,他说:“我国急需大气污染前瞻性。这种研究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疾病负担问题提供最重要依据。”

“制定本国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只能从本国人的队列性研究中获得。因此,其他国家的很多环境健康研究都持续10年、20年以上。在科研层面,我国是否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开展一些前瞻性队列研究?”唐孝炎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我国就只能是引用国外的环境健康标准。

记者调查

现状:缺钱缺人缺法规

“目前在我国,环境健康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量少,基本在公益项目序列内。一般不超过1000万元。这样的资金量无法支持大规模、长时间的队列研究。”

一位环保研究人员说,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上。

其实我国在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除了缺钱,还缺人、缺少法律法规。

记者调查了解到,我国主管环境健康管理的机构是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的“环境健康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处”,被称为只有“半个处”。在地方的环保和卫生系统内,没有专门做环境健康的机构和人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易斌说,学会曾就《环保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建议,建议增加:“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与健康研究,开展公众环境与健康基础调查,划定高风险区域,建立环境与健康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收集、管理环境与健康相关信息并定期评估,实施必要的环境与健康政策……”

“遗憾的是,在环保法修正案第三次审议时,我们没有看到增加该条款。”易斌说。本报综合报道

- 延伸阅读

保密的历史,造假的数据

2013年初,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高层学术论坛”上,当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展示了几张发黄的书页后,在座嘉宾唏嘘不已。这是来自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我国二十六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死亡情况调查资料汇编(1976-1981)》。“以前监测归监测,健康归健康,那是第一次(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当年主要负责人、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院何兴舟说。当时的研究方法还略显粗糙,可是这本数百页的报告从未公开过。经何兴舟同意后,潘小川才在会上展出。“那时,什么都保密。”何兴舟说。这正是中国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的历史侧影。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国就开始监测名为“飘尘”的颗粒物浓度,也就是粒径≤100微米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变为PM10、PM2.5。在这个类似于从西瓜到苹果再到樱桃的过程中,国内研究并不比国际慢,但一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早期数据保密且量不足,后来则可信度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相关研究上没有里程碑式突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新方法的出现促生了大量科研成果。“国外对于环境健康资料不保密,而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获取数据非常难。”陈秉衡记忆犹新。看到国际上不断涌现新成果,当时在世卫组织工作的陈秉衡想起了“走一圈,白衬衫领子都会发黑”的沈阳,和当地的合作研究结果——沈阳每年由于室外大气污染,大约超额死亡3000人。研究的方法已与国际接轨,可环境监测数据却极不完整:仅有1986-1988年及1992年4年间断的数据,平均一年的数据也只有170天。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体系逐渐完善,但数据质量依然堪忧。由于蓝天数量与官员考核挂钩,有些地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已非秘密。一名专家发现“分析结果很奇怪”。课题组只能抛弃这些数据。为此,该专家还在内部会议上呼吁过:“达标率能不能不要和政绩挂钩?”

- 相关链接

PM家族成员及危害

◎PM10 能够进入上呼吸道

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PM2.5 直接进入支气管

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更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1 可进入肺泡血液

直径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可进入肺泡血液,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PM0.5 沉积在肺泡

汽车尾气(主要是柴油机尾气排放的黑炭颗粒物)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来源。吸入后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

◎PM0.1 沉积在肺泡

超细颗粒物,极易被吸入肺内,沉积在肺泡里。它的表面积非常大,使得超细粒子成为极其有效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载体。

Tags:大气污染,空气污染,颗粒物,肺泡,绿皮书

责任编辑: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今日热点

本周排行

焦点图片